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绰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1)变化趋势: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选官制度方面世卿世禄制逐步被军功爵制取代,之后又出现察举制;君主制度方面国君被皇帝取代,确立了皇帝制度。影响:为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 (3)原因:秦代大一统后国家幅员辽阔且人口分散;推行郡县制,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皇帝公选无法推行;中国民众对世袭元首的认可。深远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极权主义根深蒂固。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趋势”抓住“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从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和君主制度等方面归纳概括;影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角度概括。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等归纳作答。 (3)“原因”抓住“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即“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皇帝公选无法推行”“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归纳即可;“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影响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摘编自渖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汉代)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个机关。可见汉代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宫……(唐代与宋代)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百官也可以经常通过谏诤、反复上“封事”、一层层政务程序等制度化的合理手段,抑制皇帝的独断专行……国家行政权力体系对于皇帝专权的这种抑制,当然必定要引起皇权的反抑制。但是从根本上说,皇权的反抑制不能靠皇帝个人的无法无天、滥施淫威等制度化手段来实现,因为这不仅效力有限,而且不具备制度上的合法性。

—王毅《中国主权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汉唐诸代不能说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皇帝通过什么方式实行“反抑制”。

 

查看答案

大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B. 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

C. 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D. 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关于内阁制与宰相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宰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

B. 内阁和宰相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

C. 内阁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

D. 内阁阁臣和宰相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

A. 扩大了官员来源

B. 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