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二“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材料三“在皇帝(拿破仑)的庇护下,新贵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权,增殖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

—《拿坡仑时代》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恩格斯为何说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2)以史实说明拿破仑是“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3)梯也尔所言“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4)材料三中的“新贵名流”是指哪些人?在“皇帝的庇护下”,“增殖其财富并扩大其势力”说明了什么?

 

(1)在拿破仑战争中,他所到之处,没收王室和贵族土地,将其置于帝国的统治之下,从而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并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到这些地区,动摇了当地封建统治的基础。 (2)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了《民法典》和《刑法典》,尤其是他的《民法典》,后来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模仿,成为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 (3)不符合史实。因为法国大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力仍在继续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确立。 (4)指“新兴资产阶级”。说明了在资产阶级帝国内,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显著增强。 【解析】 本题考查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代表人物——拿破仑的相关事实及评价。 1. 2. 3. 4.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

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

——转自(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3)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始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

(2)依据图一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3)依据材料二、图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各国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二主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是国际性的。……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中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结果是一场几乎给每一个社会都带来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全球范围的崩溃……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避免“全球范围的崩溃”,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查看答案

“达尔文将物竞天择说应用到了物种的变异上,并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说服了全球的科学家,因此他取得了成功。”下列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继承发展了普朗克早期进化论思想

②揭示了自然界进化的基本规则

③论证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④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