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始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

(2)依据图一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3)依据材料二、图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4)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数量增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内容广泛;由伴随传教传播文化到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 (3)萌发学习西方的思潮,有利于推动工业化进程(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共产党诞生。 (4)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到欧洲并引起反响;欧洲思想家借用中国文化表达其主张。 【解析】 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知道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中国的经典逐渐被翻译成英文,西方的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也被翻译成汉语,这是文明交融的结果,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和图片的表现我们可知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更深入,翻译书籍数量增多,内容更加丰富,也带有很多的个人倾向性和选择性。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影响,在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它所具有的时代意义,这也是我们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一个方向,要用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 (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以及联系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中国热”的出现说明中国的文化对于西方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逐渐被发掘,比如启蒙思想中对儒家思想的汲取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各国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二主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是国际性的。……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中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结果是一场几乎给每一个社会都带来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全球范围的崩溃……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避免“全球范围的崩溃”,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查看答案

“达尔文将物竞天择说应用到了物种的变异上,并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说服了全球的科学家,因此他取得了成功。”下列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继承发展了普朗克早期进化论思想

②揭示了自然界进化的基本规则

③论证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④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题文)一般来说,美国政府是权力执行机关,不是监督机关,它主要受国会和最高法院权力的监督。但美国资产阶级认为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政府在接受监督的同时,还应有自卫能力。这在1787年宪法中表现为

①总统拥有“立法否决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对宪法负责

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

④总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百分比)。从上述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代

1956~1960

1966~1970

1971~1975

1986~1900

国民收入

8.7

7.7

5.7

1.3

工业总产值

10.4

8.4

7.4

2.5

 

 

A. 苏联的经济体制活力严重衰退    B. 苏联的经济改革毫无实际效果

C. 计划不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    D. 发展经济必须借助于外国援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