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

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 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应适度分权

C. 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B 【解析】 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材料表明

A. 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B. 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

C. 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

D. 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

 

查看答案

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干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C. 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 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魏书》

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后汉书·汉献帝本纪》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部。时操军兼有饥疫,死者大半。……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汉纪》

 

 

A. 吴蜀与曹军大战于赤壁

B. 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帅

C. 曹操率军在作战中失败

D. 曹军因饥饿瘟疫而失败

 

查看答案

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

A. 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

B. 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C. 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

D. 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查看答案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