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 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B. 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C.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 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 【解析】 由题干中的“勿去旧衙门”、“勿黜革旧大臣”可以得出这是维新派在真正变法时,在不触动封建势力前提下,让维新派参政,对封建势力表现出了退让、妥协和软弱的一面,故选B而排除D;题干材料没法体现要光绪皇帝对封建官吏的控制,故排除A;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维护贵族的统治地位

B. 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C. 提高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地位

D. 给下层平民以参政机会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B. 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

C. 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

D. 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

 

查看答案

德川幕府时期推行的措施主要有

①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②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鼓励派遣留学生

④支持尊攘运动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一三省六部一内阁一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49—1832年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力P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三个条约分别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试分两个阶段概述近代百年间所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