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 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B 【解析】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租佃制不像北方发达,所以出现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较多,地主占有土地较少,故B项正确;材料出现的原因并不是小农经济发展,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查看答案

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查看答案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49年9月,阿登纳出任联邦德国(西德)首任政府总理,并负责国家外交事务。他在制订的西德基本法中规定:该法是德国西部占领区各州人民“怀着维护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统一的意愿”而制订的,以便“在一段过渡时期内为国家生活赋予一种新的秩序”。阿登纳批判那种要求西德中立化的呼声,强调国家需要“全力以赴地寻求一西方盟国的帮助来实现德国自由的统一”,“必须不顾一切困难、挫折”争取和法国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因为法德之间如不建立友好关系,欧洲的联合是难以想象的。此外,他清楚地看到美国在西欧的地位,是西德最主要的依靠对象,只有美国具有强大的实力能使西德免遭来自苏联的威胁与侵犯,也只有依靠美国的理论才能最终从苏联手中把东德统一过来。阿登纳的主张为欧洲未来新格局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潘琪昌《阿登纳的外交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阿登纳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指出阿登纳外交政策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阿登纳外交政策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日本投降后,如何依照盟国意图处置日本军国主义、铲除远东战争策源地,并在民主化基础上实现对日本的重建和改造,是世人关注的一件大事。但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则是要实现多年来使日本臣服于美国的梦想,进而带来整个东亚地区“在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杜鲁门说,“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他坚持把日本作为一个整体由美国自行处置。日本投降后盟国曾就最高统帅人选问题进行磋商。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建议最高统帅“由美苏将领各一人担任”。美驻苏大使哈里曼怒气冲冲地说,最高统帅不由美国人担任是“不可思议的。”事后苏方收回其建议,并同中、英政府一起,同意接受美国提出的以麦克阿瑟为盟国最高统帅的意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独占日本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独占日本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曹魏开始,御史台正式成为独立的中央监察机构,直属皇帝。但由于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加上长期战争,政局不稳,王朝更迭频繁,致使监察机构或置或废,监察职权时大时小,监察官的地位时高时低,呈现出无规则的紊乱现象。唐王朝建立伊始,将隋的司隶台统一到御史台里来,由御史台总监察之职,使得机构统一,监察权集中。御史台长官“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正副职品秩尊崇。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人员编制固定,分工合理,各自职掌明确。《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凡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尚书省诸司七品以上官开会,都要先通知御史台派人去监察,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德宗时御史中丞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负责人皆坐削一阶,就是一个实例。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朝初期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