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A 【解析】试题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正解释了清雍正时期山西人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无涉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本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是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发生的改变,而未提及商人政治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A.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 出现最早的纸币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近代工业出现

 

查看答案

(题文)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这种现象

A. 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B. 使得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

D. 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查看答案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 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 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查看答案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查看答案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