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D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千年土地八百主”可知是说的土地买卖比较频繁。A项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描述;B项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和C项自然经济渐趋瓦解都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着重强调的是土地变更问题,故此题应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查看答案

材料一辛亥革命是发自中国社会内部需求的一场革命,因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其实更应该用一种温情和敬意去公平地看待辛亥革命每一方的参加者。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人民日报》等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共赢双赢”的内涵,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价值,并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查看答案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查看答案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B.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 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 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

 

查看答案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抗战的某一事:“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这里的“某一事件”是指

A. 平型关大捷    B.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 台儿庄战役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