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产生了带有向工业文明...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产生了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新经济因素,这种新的经济因素是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新经济因素”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发展趋向,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B正确;A、C、D都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 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 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所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江南生态环境恶化

B. 南方的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最终确立

C. 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查看答案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自耕农群体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下列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稳定自耕农群体

A. 井田制

B. 海禁政策

C. 初税亩

D. 均田制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100

78.95

4.28

27.08

27.17

1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叶,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商人和官员采取建议、请求、利诱等各种手段试图在中国兴建铁路。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官僚们看到了铁路的优越性,但出于维护主权方面的考虑,坚决反对铁路的兴建。当时清朝的官员,认为修筑铁路弊端有三:一为“资敌”,对洋人入侵国土长驱直入有利;二为“病民”,占用大量农田、拆迁民宅坟墓,破坏风水;三为“失业”,铁路修成后,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必将聚为流寇。1876年,英美两国合伙欺骗清政府在上海修建了吴淞铁路,引发了中英矛盾,经过谈判,中方以28.5万量白银的价格,回购了吴淞铁路。1877年,清政府赎买铁路后,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到车站。1895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重建吴淞铁路,该铁路大体遵循原昊淞铁路的走向,利用大量旧路基,最终于1898年全线竣工通车。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收回并拆毁吴淞铁路的行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重建吴淞铁路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