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D 【解析】 试题解析: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所以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查看答案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各国现代化走过的道路形形色色,没有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是完全相同的。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三大要素是:所有制形式、经济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国家权力结构。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是一次形成的,形成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三大因素都将发生变化,从而推动整个结构完善化或僵硬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材料,围绕“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开埠通商后,中外贸易不断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利物浦还只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镇。直到1650年代英国内战后,利物浦的贸易和居民人数才开始缓慢增长。17世纪末,利物浦商人的第一艘奴隶船进行非洲航行。到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41%、英国80%的奴隶贸易。这种充满血腥味的三角贸易一本万利。随着工矿业的蓬勃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急剧增长,利物浦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九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通过利物浦船坞进行。这里成为从国外运进棉花等原料和英国出口制成品的最重要港口,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利物浦的人口快速增加,最终成为英国第二大都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利物浦在经济上的本质差异,并简析利物浦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的认识。

 

 

查看答案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有必要寻求一条道路,它既能考虑到欧洲国家的安全需要,又能使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得以重建,经过这条道路,我们也将逐步地获得置身于世界各自由人民之中的平等地位。”这条道路应是

A. 奉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动西欧国家的联合

C.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