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同学总结工业革命发生条件的图示,下列选项中,能够合理对应标号①和②处的是
A. 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的扩展
B. 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世界市场的形成交通运输业的进步
D. 殖民扩张与争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17世纪的时候,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国家,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被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材料所述国家应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曾说道:“西欧于1500年仍然站在文明世界的边沿,比起这个时期最强盛、最先进的中国的明帝国和勃然兴起的中东奥斯曼帝国和萨菲帝国,西欧黯然失色”。西欧这状况得到改变始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殖民扩张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清廷曾严令在南洋一带的华侨,限三年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华侨回来了,又被歧视。这表明清廷
A. 重农抑商
B. 对外开放
C. 闭关锁国
D. 重视华侨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农业生产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A. 水转翻车的出现
B. 青铜农具的出现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铁犁牛耕的使用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古代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简要说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