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

(题文)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 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B. 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C. 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D. 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右知,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并没有提出民主共和的思想,也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发展蓝图,据此可排除AB;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所以可排除D;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人都是反对君主专制的,反对君权过度集中,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

A. 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 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 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 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查看答案

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

A. 孟子的性善论    B. 孔子礼的思想

C. 荀子的性恶论    D. 佛教的天命观

 

查看答案

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 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 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 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 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

 

查看答案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A. 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 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 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 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 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 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 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