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和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 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 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 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 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A 【解析】 据材料“保存国粹’……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胡适主张以科学批判的方法整理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要求,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是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不是“保存国粹”,故B项错误;材料与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全盘西化”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在考察武昌时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抄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这一场景出现

A. 印证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查看答案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 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B. 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C. 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    D. 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查看答案

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A. 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 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C. 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

D. 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查看答案

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A. 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 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 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