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

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问题:

(1)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②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异同。

(4)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1)特征:①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都出现了反传统(正统)思想的思想家。④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2)共同:注重人和人类社会;注重人的美德;注重教育。 目的:以思想文化统一维护统治。 影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主张: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路德——因信称义。 相同:封建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不同:西方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中国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4)都趋向于追求民主;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进步。 【解析】 试题(1)依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和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可概括出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依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中国秦始皇、汉武帝、朱元璋推行的文化政策和西欧罗马帝国禁止反对教会、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等,可概括出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依据材料16世纪,中国李贽和西欧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可概括出都出现了反传统(正统)思想的思想家;依据材料18~19世纪中国严复和西欧卢梭的思想主张,可概括出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2)第一小问共同点,依据所学知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可概括出注重人和人类社会;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即知识”,可概括出注重人的美德;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可概括出注重教育。第二小问相似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第一小问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依据材料“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第二小问异同,依据材料18~19世纪中国严复和法国卢梭的思想主张,结合该时期中西方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科学发展、民族危机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4)回答此题既要结合材料内容,也要结合所学知识,而且本问又是对以上各问题的总结和升华,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依据材料,分别中西方思想发展的规律及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谈自己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古希腊人文主义   中国先秦儒家思想   背景   信奉多神教,相信神;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人的地位的提高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重大改革   条件   工商业经济发达,有利于产生自由、平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希腊的辩论则促进了人对知识的崇尚和人的才智的发挥   农业经济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管理,强调统治者实施“仁政”;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中,不同阶级、阶层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观点   内 容   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   重视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舍生取义   柏拉图   鄙视奴隶制;提出“理想国”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评价   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商业周刊》对200名中国“80后”和“90后”的调查发现,他们的行为是西方的,但价值观仍深植中国。45%的人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家庭,17%是朋友,12%是工作。82%最乐于帮父母,希望改善父母生活……

材料三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讨论、通过并签署的《走向全球伦理普世宣言》,提出了全球伦理的构想,并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道德戒律。这一戒律,被世人称之为道德金律或黄金规则。它的另一语义是“己欲达,而达人。”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分别体现了孔子的哪些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其中“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不会出现在

A. 《春秋》

B. 《尚书》

C. 《论语》

D. 《道德经》

 

查看答案

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

A. 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 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

C. 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

D. 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

 

查看答案

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在这里他特别强调的是

A. 公民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B. 城邦注重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C. 公民应珍视个人自由,具有个性

D. 公民应有集体荣誉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