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摆在世界...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

材料二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

观点二:起源于19世纪;

观点三: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2005年7月,八国集团峰会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召开,迎接他们的除了格伦伊格尔斯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有逐渐升级的抗议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对者用树干堵塞了该镇的一座桥梁,还有人竖起了“G8无民主”的标语。反全球化者还声称要破坏这次峰会。

请回答:

(1)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选择材料二中任一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任选3个要素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出现了众多的全球化反对者? 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如何认识?

 

(1)示例:观点: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论证: ①市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②商品:欧洲商人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美洲的烟草,非洲的象牙运往世界各地销售。 ③货币:欧洲商人把美洲的金银带到亚欧等地,促进贵金属货币发展。 ④物种: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传到世界各地。 ⑤人员:黑奴贸易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欧洲白人向美洲移民。 ⑥科技:欧洲传教士和殖民者把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带到亚洲等地。16世纪前后新结论: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活动真正开始超越国界,世界各地区通过外贸、技术、资本、服务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为一体,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进一步增强;③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动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料掠夺,造成环境的破坏。④全球范围的文明和价值观冲突加剧。 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阻挡;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 【解析】 (1)根据“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可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提出观点: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材料一“市场”“商品”“物种”“货币”等要素,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2)原因:结合所学回答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即可。认识:可从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等角度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该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重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一一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淡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一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的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政策?并回答这些经济政策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查看答案

19531961年,美国工业的年增长率为2.3%,而共同体6国的年增长率则为7.8%;在西方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中,美国从1947年的32.5%下降至1962年的17.3%,而共同体6国则从1947年的11.4%猛增至1962年的27.6%。以上数据最能说明

A.区域集团化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B.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C.资本主义世界两足鼎力局面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查看答案

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欧洲联盟与后两者相比,主要不同点是

A.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 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

C.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D.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查看答案

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内部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该组织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