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D 【解析】 布衣人仕者占55.12%强调了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说明了科举制使传统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程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商品经济的发达

C. 文官制度的影响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查看答案

“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三纲五常”等名词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即(  )

A. 家国同构    B. 中央集权    C. 儒表法里    D. 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7年,因受徐锡麟案株连,秋瑾被官府处死,但当时民间并不认为秋瑾是革命党人。在秋瑾被处死后,其革命家形象得到了历代革命领袖的认同,孙中山、周恩来、宋庆龄等人,都曾为纪念她题词,各种民间与政府的纪念活动也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自秋瑾去世至今,学界已发表有关秋瑾的论文二百多篇,出版各种传记、年谱、普及读物及资料集50种左右,这些研究与介绍的文字,不但数量甚多,而且时间上连绵不断。在秋瑾就义后,以她为题材的各种小说、戏曲和电视电影等也连续刊出,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逐渐获得民众与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同。秋瑾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她的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机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在所有的诸种历史因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她作为女性的性别优势。

—李细珠《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以实正名”的口号下,系统地改革了中枢行政设置。仿效唐制恢复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国家政事“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事实上从议事运作程序上分割了原属中书门下的权利。新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共同处理政事。这种安排,把宰相与三省职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位宰相依政务处理的程序分工,分掌出令、审覆,决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角度与立场,使得决策权力的运行更为慎重;而宰相、执政共掌行政实施权,又使其有莅临政务与协调处置的充足机会。元丰改制之后,尚书省成为政务运行的重心所在,宰执议事即在尚书都堂进行。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的元丰改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似乎总是这样的: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正如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一旦走入专制权力,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

—摘编自熊逸《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