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商品经济的发达

C. 文官制度的影响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C 【解析】两宋时期, 科举制的发展,加上宋朝统治者重用文官,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故C正确;A和《宋史》最为浩繁无直接联系;商品经济的发达不是促成《宋史》最为浩繁的主要原因;北宋发明印刷术,具有促进史学发展的作用,但和《宋史》内容最为浩繁关系不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三纲五常”等名词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即(  )

A. 家国同构    B. 中央集权    C. 儒表法里    D. 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7年,因受徐锡麟案株连,秋瑾被官府处死,但当时民间并不认为秋瑾是革命党人。在秋瑾被处死后,其革命家形象得到了历代革命领袖的认同,孙中山、周恩来、宋庆龄等人,都曾为纪念她题词,各种民间与政府的纪念活动也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自秋瑾去世至今,学界已发表有关秋瑾的论文二百多篇,出版各种传记、年谱、普及读物及资料集50种左右,这些研究与介绍的文字,不但数量甚多,而且时间上连绵不断。在秋瑾就义后,以她为题材的各种小说、戏曲和电视电影等也连续刊出,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逐渐获得民众与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同。秋瑾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她的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机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在所有的诸种历史因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她作为女性的性别优势。

—李细珠《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以实正名”的口号下,系统地改革了中枢行政设置。仿效唐制恢复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国家政事“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事实上从议事运作程序上分割了原属中书门下的权利。新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共同处理政事。这种安排,把宰相与三省职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位宰相依政务处理的程序分工,分掌出令、审覆,决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角度与立场,使得决策权力的运行更为慎重;而宰相、执政共掌行政实施权,又使其有莅临政务与协调处置的充足机会。元丰改制之后,尚书省成为政务运行的重心所在,宰执议事即在尚书都堂进行。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的元丰改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似乎总是这样的: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正如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一旦走入专制权力,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

—摘编自熊逸《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为逃避战祸,中原的汉族纷纷外迁。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马睿又建立了东晋政权,成了“正统”所在,吸引了最大多数移民。但还有大量移民迁至河西走廊、辽东及朝鲜半岛等局部平静的地区,一些人则就近迁入相对安全的山区和偏僻地方。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军事和政治势力的扩张过程中,这些民族的人口也广泛迁入他们的都城和中心地区附近以及他们的统治区。

—摘编自葛剑雄等主编《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清代人口的快速增长,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的流迁。清代的人口流迁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类似情形有着本质不同。后者多因战争或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因素所致,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当导致人口流迁的因素消失后,流出人口又大部分返回故里。在清代,则主要出于经济原因,人们为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大量迁移。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云南的采矿业吸引了大量人口,广西也接纳了大批客民在此经商或垦荒种地。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口流向台湾和海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态势,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