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诏令,给每户农民授田,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诏令,给每户农民授田,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其中露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政府。桑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政府,也可以买卖…政府推行的这种土地制度是

A. 占田制

B. 井田制

C. 屯田制

D. 均田制

 

D 【解析】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与材料的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 占田制是由西晋颁布一项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井田制是本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屯田制是指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D.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发展,货币作用大

 

查看答案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果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注重精耕细作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产品日趋商品化

 

查看答案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与梦想——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一2016年)

 

 

 

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等六国相继加入欧共体。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1999年,欧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除英国等8国外,其他成员国都采用了欧元。……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做出脱离欧盟的选择,英国将成为第一个离开欧盟的国家。

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等六国相继加入欧共体。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1999年,欧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除英国等8国外,其他成员国都采用了欧元。……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做出脱离欧盟的选择,英国将成为第一个离开欧盟的国家。

 

材料二2000年9月下旬,捷克首都布拉格,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这里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分子跟踪而来。……示威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因为它们竭尽所能控制第三世界,使这些国家更加贫穷。……他们认为地球环境将因全球化而不堪重负,地球环境将因为全球化而受到最后的致命一击。

目前,反移民浪潮也成为反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约有三分之一的移民从发展中国家前往发达国家。……非法移民会抢走工作,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有分析人士指出,英国之所以选择脱欧,就与这种担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摘编自庞中英《“反全球化”:另一种全球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要如何正确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现象?

 

查看答案

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调整往往效果显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体现“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思想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试分析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能直接“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除增加就业外还有什么重要作用?

(3)在材料三谈话精神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新变化?

 

查看答案

改易风俗是戊戌变法留给中华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戍维新时期,康有为在时呈的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种近乎形式,主义的看法背后,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仍以“易服”为例,当时戊成变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变法大业更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且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时期主张易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服受到抵制的原因及影响。

(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维新变法的这一措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