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果如下图所示,这...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果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注重精耕细作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产品日趋商品化

 

B 【解析】根据图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得知,农民把主要的投资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得出江南的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图中并未涉及市场及商品买卖的内容,故B、D两项错误。生产的专业化是指具体哪一个行业,图中并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与梦想——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一2016年)

 

 

 

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等六国相继加入欧共体。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1999年,欧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除英国等8国外,其他成员国都采用了欧元。……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做出脱离欧盟的选择,英国将成为第一个离开欧盟的国家。

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等六国相继加入欧共体。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1999年,欧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除英国等8国外,其他成员国都采用了欧元。……2016年,英国全民公投,做出脱离欧盟的选择,英国将成为第一个离开欧盟的国家。

 

材料二2000年9月下旬,捷克首都布拉格,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这里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分子跟踪而来。……示威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因为它们竭尽所能控制第三世界,使这些国家更加贫穷。……他们认为地球环境将因全球化而不堪重负,地球环境将因为全球化而受到最后的致命一击。

目前,反移民浪潮也成为反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约有三分之一的移民从发展中国家前往发达国家。……非法移民会抢走工作,消耗税收,增加犯罪,改变民族认同。有分析人士指出,英国之所以选择脱欧,就与这种担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摘编自庞中英《“反全球化”:另一种全球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要如何正确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现象?

 

查看答案

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调整往往效果显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体现“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思想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试分析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能直接“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除增加就业外还有什么重要作用?

(3)在材料三谈话精神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新变化?

 

查看答案

改易风俗是戊戌变法留给中华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戍维新时期,康有为在时呈的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种近乎形式,主义的看法背后,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仍以“易服”为例,当时戊成变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变法大业更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且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时期主张易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服受到抵制的原因及影响。

(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维新变法的这一措施。

 

查看答案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其全部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6%(有些资料的统计甚至比这个数字还要低)。半个世纪后,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

—《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时间

1821年

1841年

1871年

1900年

比例

32

25

12

7.1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一是煤烟滚滚,烟雾弥漫,正是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二是河流的污染,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由于工厂主只顾自己的利益,直接将污水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三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工业革命中,钢铁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直接导致了对森林的大肆砍伐。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四(20世纪)70——80年代,这些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上不断增加投资,如美国、日本的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它们十分重视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定各种严格的法律条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预防污染,努力净化、绿化环境。此外,还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开发低污染和无污染的工艺技术。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环境污染与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人口的流动特点及其成因。这对当时英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工业革命造成大气、河流污染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原因。

(3)根据材料四,归纳西方国家是怎样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

(4)结合上述材料,扼要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明代嘉靖年间,江南市镇已有三百余个,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五百多个,人口维持在万人上下……江南地区外襟长江带运河而通大海,内部水网纵横。吴江、吴县、长洲,多沿运河及支流分布,大致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形成较为均匀的城镇分布……舟定、太仓、昆山多分布于冈身地带(江南的一种地形),这与该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分布、结构与网络》

材料二曼彻斯特成为19世纪的“超级都市”与区域经济中心,原因很多……曼彻斯特气候潮湿,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基本都在下雨,“这里比英国其它任何地方更适合棉作物的发展”。这座城市位于艾威尔河之东,默西河从城市穿插而过,东部可直达最大港口利物浦,不但可以进口大量原材抖,还可以把加工后的产品便利的运输到外地高价卖出。英国是著名的“黑乡”(盛产煤),这使得蒸汽机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人们更加重视机械的发展。曼彻斯特已从旧式的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人口大城和世界工业之都。

—《从曼彻斯特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曼彻斯特发展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