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4)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与西欧经济发展的不同趋势,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B段时期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思想文化专制等政策;而此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进行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因此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史实,从当时各自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3)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从材料中的“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可以看出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对照材料三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走势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等方面来回答。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应当联系所学,从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大利之所在,即大害之所在,有目前以为甚便而后蒙其祸者,当时以为无伤而久承其弊者,如今西人之互市于中国是也。西人工于贸易,素称殷富。五口输纳之货,每岁所入不下数百万,江南军饷转输,藉以接济。此海禁大开,国用以裕,一利也。西人船坚炮利,制度精良,所造火轮舟车,便于行远,织器田具,事半功倍,说者最若能仿此所行,则富强可致,西情既悉,秘钥可探,亦一利也。西人学有实际,天文历算,愈出愈精,利氏几何之学,不足数也。且察地理,辨动植,治水利,讲医学,皆务析毫芒,穷其渊际。是以有识之士乐与之游,或则尊之曰西儒,中国英俊士子,诚能屏弃帖括,从事于此,未必无实用可裨,则又一利也。然识音以为中外异治,民俗异宜,强弱异势,刚柔异性,溃夷夏之大防,为民心之蠢贼,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材料二:今君青先生开府吴中,其算学为海内宗师,可于各县书院中别设历算一科,悉心指授,则西学不难大明……此亦千载一时不少失之机也。

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盘石焉。愚见以为官办不如商办,商办费用浩繁,工役众伙,顾避忌讳甚多,势不能尽展其所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海林《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韬的思想特点。

(2)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其思想变化的原因何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如胡绳指出,李鸿章把面对外国侵略者势力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地位说得如此地软弱无能,把外国侵略者的力量吹嘘得如此地不可抵御。他的这种害怕外国侵略者的心理,可以代表在慈祥太后统治时期的整个官僚集团中的主导思想。所谓“中兴”、“自强”,都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陈旭麓认为,鸿章是洋务运动——近代化第一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十九世纪后期那个特定时期的开拓性人物。另一方面,李鸿章毕竟还是属于封建“体”里面的人,他本身并没有超过这个“体”,只是从封建的“体”里绽开一个缺口,这是评论李鸿章与近代化关系的一个基点,如果越出了这个基点,就同当时的历史不相符合。(陈旭麓《李鸿章: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学术界评价《走向共和》重要人物之李鸿章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胡绳和陈旭麓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绳和陈旭麓对李鸿章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继昌隆缫丝厂)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材料二中国资本家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造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已于1887年(光绪三年)十月运到宁波。

材料三公司是私家经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材料二、材料三均据《海关十年报告》

请完成: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哪些?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查看答案

(题文)从1861年开始,英国人赫德执掌大清海关48年之久,下表为其在职期间海关征税金额表,据此表可知

时间

金额(单位:万两)

1863

638

1877

1206

1887

2054

1897

2275

1907

3386

 

 

A.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B. 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C. 对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D. 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查看答案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A.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