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

(题文)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商朝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A.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 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 依据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D. 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A 【解析】 分封制度下,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管理,“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说明分封制下周天子对于地方控制力加强,故A项正确;分封制度下仍是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分封的依据,而是论述分封制作用,故C项错误;由于地方诸侯权力较大,周天子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1911年)。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10月20日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月27日

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月29日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月8日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月29日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月9日

袁令全国停战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月29日

各省都督代表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对袁世凯采取的策略,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对马海战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双方于1905年9月在朴茨茅斯签订和约。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摘编自纽先钟《日俄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开始大量进入议会,逐步取得统治地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需爵之事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政府的混乱状况暴露无遗,激起民众公愤。帕累斯顿内阁被迫进行文官制度改革。1854年,国会议员经调查提出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努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文官考试看重大学文化课程: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_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实施这些建议,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一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獄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后人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覲见康熙帝,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天,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之父”。他决心“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文明之径”。1870年,他向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奏获得批准。1872年,包括詹天佑在内的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从上海启程。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遣送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然而,在守旧派官员的反对下,清政府做出撤回留美幼童的决定。

最早提议派遣留欧学生的是洋务派领袖沈葆桢。1875年,沈葆桢委派福州船政局法籍顾问携带5名船政学堂高材生赴欧游历。1876年,李鸿章派遺7名淮军军官赴德国留学。此后,清廷共派出80余人赴欧留学,多数学习海军。他们提出“造材异域”,通过向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求得其知识技术,进而达到“自强”的目的。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一1949)》

材料二 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同感通过日本学习西洋文化是中国的最佳出路。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557人。留日学生以读速成科和普通科为主,多学政法专业,学习理工科者较少。由于不少留日学生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成立了一些以“排满反清”为目标的革命组织,清政府开始调整留日政策,对留日人数和资格水平作出限制,1906年后,留日热潮逐渐消退。

——蒋凯.徐铁英《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在20世纪初期大批中国青年涌向日本的刺激下,一些美国外交官和政府中的“中国通”认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将因为这方面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可能的收获,进而控制未来中国的发展”。鉴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少数美国人士认为,退还庚子赔款也许是一个“伟大的办法”。美国国会即于1908年通过一项议案,决定将其在军旗下获得的部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作为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用于扩张精神上的影响。1911年,作为留美预科的清华学堂正式成立,从而又兴起了留美教育浪潮。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公派第一批留学生留学欧美的原因。与19世纪晚期留学欧美相比,20世纪初留学日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时代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