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前,粮食商品率只占总产量的10%以下。到光绪二十年(1894)全国粮食商...

鸦片战争前,粮食商品率只总产量的10%以下。到光绪二十年(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为16%。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因素无关

A.外国资本的冲击                             B.通商口岸的开放

C.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D.世界市场影响

 

A 【解析】 试题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粮食商品率只占总产量的10%以下。到光绪二十年(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为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的冲击,属于资本输出,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为主,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促进了粮食商品率提高,故B正确,排除。当时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也有利于粮食商品率提高,故C正确,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粮食商品率提高,故D正确,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 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 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垄断组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B. 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有序化大大加强

C. 它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竞争的结束

D. 它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A、B、C、D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其中B、C曲线分别代表的国家是

A. 美国、德国

B. 中国、英国

C. 英国、德国

D. 英国、美国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中西交流的加强 D. 工业革命的需求

 

查看答案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 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C. 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 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