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历史——选修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

(题文)(历史——选修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据材料二“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从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沿海诸省安全等方面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本题据材料三“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设置机构、驻军、免除税役等方面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再据材料三“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即可从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等方面回答其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1937年曾遭到德国飞机的猛烈轰炸。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激于悲愤,创作了这幅名画。按照毕加索的解释,它表现了愤怒、暴行和死亡。

请回答:

(1)格尔尼卡的悲惨遭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当时的世界大国对西班牙的命运各采取了什么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

“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艇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只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于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

“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竖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

请完成:

(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是指什么?

(2)美国参战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

(3)美国参战起到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为什么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试述你的理由。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百年积下的毛病,其要慢慢来治。这次的失败就是新派人‘求快’两个字的失败。……如由一般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可得相反效果的

—黄遵宪评戊戌变法

材料二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做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万余众陷入绝境。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变法。当时的许多有志之士认为,变法要首先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这样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

请思考:

(1)材料一中黄遵宪是怎样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与变法最终结局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后来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查看答案

大前提: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的先哲。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结论:孔子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A.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D.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