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我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

材料四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

(3)我国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试说明理由。

 

(1)变化:1952~1956年,由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1978~2006年,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 (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世界地位日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3)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偏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单位GDP能耗偏高;经济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两个时间段:1952-1956 年、1978-2006 年,二是所有制变化进行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主要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第二次主要是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2)本小问的特点,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对图片反映的解读,图二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图三主要供经济总量增加、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图四体现单位GDP耗能降低,说明经济管理水平和技术不断提高。 (3)本小问解题时需要结合前两问,由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出发归纳,比如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单位GDP耗能相对较高等方面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如何看待这种经济形态的利与弊?

 

 

查看答案

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该领导人是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查看答案

读下图漫画,下列阐释错误的是

A. 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B. 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美国为经济全球化背负沉重负担

D. 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查看答案

(题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A. 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C.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查看答案

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B. 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 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D.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