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 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 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 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 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A 【解析】新疆、中亚、西亚一线是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沿线,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这些地区特别是我国新疆地区的丝织品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图案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品上出现外国和外文的图案是为了适应外贸的需要,故选A;而题干内容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明代的历史史实,排除CD;B“中原贵族”与题干中的“新疆”等地不符合,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特点的是:

小农经济顽强生存   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  

商品经济的繁荣      封建剥削相对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多出部分分给无地或少地者

B. 北魏时期借鉴汉族的土地制度制定并开始实行

C. 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D. 隋唐沿用和改革了均田制,唐朝中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而废除

 

查看答案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统治者不抑兼并

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试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