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多出部分分...

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多出部分分给无地或少地者

B. 北魏时期借鉴汉族的土地制度制定并开始实行

C. 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D. 隋唐沿用和改革了均田制,唐朝中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而废除

 

A 【解析】均田制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而非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多出部分分给无地或少地者,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均田制的确是北魏时期借鉴汉族的土地制度制定并开始实行的土地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均田制既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又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隋唐的确沿用和改革了均田制,唐朝中后期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废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统治者不抑兼并

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试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材料二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

思想主张

伏尔泰

抨击教会和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新•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在方式上的区别。你怎么看待材料三中的现象?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