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亚里士多德说:“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的个体非鬼即兽。...

亚里士多德说:“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的个体非鬼即兽。”据此判断亚里士多德

A.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 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C. 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

D. 主张社会精英统治雅典

 

B 【解析】材料中强调个人对于整个城邦的作用,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B正确;A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主张;亚里士多德不是智者学派,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统治者由什么人统治,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查看答案

(题文)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D.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 重实用

B. 重理论

C. 重民众

D. 重实验

 

查看答案

顾炎武曾批评说,“夫百余年以来,为之学者,往往空言心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作者的主旨在于

A抨击宋学背离经世致用

B.赞扬圣人为学平易可循

C.感叹心性天道难以把握

D.反思当时学者不求甚解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长期将“礼”和“仪”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无“礼”便无“仪”,无“仪”不成“礼”。统治者高度重视关于“礼仪”方面的教化,其主要动机在于

A. 提升民众道德操守

B. 维护自身的特权地位

C.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D. 增强民族内在凝聚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