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

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 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C 【解析】 试题 本题的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9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A;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排除B。D和提议无关,排除。1992年十四大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民间俗语,因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引用被称为“猫论”。1978年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引用了这句话阐明自己的观点。邓小平的当时观点应该是

A. 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民间养猫

B. 要大胆开拓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在生产关系上不一定采用固定的形式

D. 在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查看答案

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浦东的崛起充分体现了我国的

A. 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改革开放政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有关我国一五计划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提取的信息要明确,谁史实要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

数据一: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

材料二

数据一: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

 

 

 

 

 

 

数据二: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增长6.3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

数据二: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增长6.3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

 

 

 

 

 

 

标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标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材料三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在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

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的主体。

多年来,随着农民工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条件得到改善,生活也越来越好,有的还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当了老板。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

(3)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历史性变化,依据材料三概括其变化。

(4)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经济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筹建了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论坛,各界反响热烈。请为论坛设计一条宣传性标语(字数不得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古往今来,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联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