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

—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

材料二: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

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综上所述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1)特点: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 原因:1929年经济大危机需要国家干预经济;胡佛相信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可以自救,同时他认为过度的国家干预会破坏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 (2)原因:《农业调整法》提出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农民减耕减产并给予补贴。这反映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带有典型的计划特色,而计划经济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 根本出发点:维护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 【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和“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 原因:由材料一中的“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等信息可以得出其原因有:1929年经济大危机需要国家干预经济;胡佛相信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可以自救;同时他认为过度的国家干预会破坏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 (2)原因:题目要求“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分析,根据所学《农业调整法》中的内容,即提出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农民减耕减产并给予补贴,可以知道政府是在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这明显的带有典型的计划特色,而计划经济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所以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 出发点:由材料一中的“认为过度的国家干预会破坏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和材料二中的“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可以得出其共同的出发点是维护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后期四国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千米)

 

国别

德国

美国

英国

中国

时间

1875年

1890年

1890年

1894年

里程

27960

26900

32000

483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材料二: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后,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但其制造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社会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你有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以下相关表述,比较合理的是

A.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曾一度超过美国

B. 二者都采用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

C. 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 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而美国人民因经济危机导致生活水平极大下降

 

查看答案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查看答案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

B. 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

C. 苏俄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 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