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

A. 国家走向统一

B. 贵族政治走向瓦解

C. 权力趋向集中

D.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B 【解析】材料中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地域为基础划分十个行政选区,二者都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关系,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贵族政治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ACD项符合商鞅变法,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白里安说:“和平终于到来了。”斯特莱斯曼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奥·张伯伦则誉之为“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和“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他们三人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请回答:

(1)你认为他们三人的言论是否正确?他们三人犯了什么共同的错误?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正确认识《洛迦诺公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材料二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1944年)

材料三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材料四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表明了苏联与美国的什么意图?

(2)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概括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征兵海报。当时巴黎街头到处可见征兵的海报。法国人约翰就在这时参军了。

材料二 亨利、科勒和约翰都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下列分别是他们对战争的一段回忆:

亨利:很多战争场面我不愿再回忆。这次战役(凡尔登)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万人。但是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万人的代价。

科勒:我们这场战役(索姆河)规模比你们那场还要大,伤亡人数比你们多了一倍。人死得太容易了,仅战争的第一天,英军就死伤了6万多人!真惨啊!

约翰:马恩河战役死的人也不少啊。战斗只有短短的5天,双方共伤亡34万多人,平均一天也超过6万人了。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飞机作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法国人约翰最有可能去欧洲的哪条战线?作战的对手是谁?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哪些战线?

(2)材料二中的对话及图片反映了战争的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新式武器主要有哪些。

(4)试分析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尽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此目的。

——“贝尔福宣言”(1917年)

材料二 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尽快结束,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

阿拉伯独立国、犹太独立国和本计划第三部分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应于委任统治国武装部队撤退完毕后两个月在巴勒斯坦成立,无论如何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

——《联合国大会第二届会议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1947年11月29日)

请回答:

(1)英国的“贝尔福宣言”实际上是英国实行的什么政策?一战后列强在此地区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与前者有何不同?其实质是什么?

(2)从材料二看,阿拉伯属地与犹太人属地哪个面积大?该决定有何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支持犹太人立国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小资产阶级强烈希望得到国家的保护,推行保护关税政策,保证就业,保持社会地位的稳定性。(注:德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王国”,小资产阶级占全部人口的40%以上。包括小企业主、小商人、农民(中、小农)、中下层官吏、职员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

1930年,德国魏玛政府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增加群众捐税75000万马克,同年6月,政府又征收人头税……同年12月,又征收其他群众捐税,使人民群众增加了8亿马克的负担……

1932年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在《致民族呼吁书》中说:“……共和制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它们本身最终被取消的时候来到了!”

材料二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影响下,“社会主义”在德国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有很大影响。纳粹党1919年初建立时取名“德国工人党”,1920年改名“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希特勒对“民族社会主义”作了这样的解释:“民族社会主义是维护私有财产的。个人为社会牺牲,这是民族主义;社会为个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这两点结合起来,便是民族社会主义。”

纳粹党负责宣传的戈培尔写道:“选民的绝大多数始终是愚蠢、粗鲁、盲目的。他们很容易被蛊惑者和政客所蒙骗。”纳粹党提出的一份备忘录强调“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最高原则是社会主义”,“要求提供充分的工作岗位;使在劳动岗位的劳动者能过富裕的生活;保障工作和赢利(基本上让无产者得到产业)”;“保护中等阶层”,“限制垄断资本家的利润来源”。希特勒认为,要使德国强大,还要消灭犹太人等劣等民族,用“刀和剑”建立一个大帝国……

1928年,希特勒在修改《25点纲领》中的“反资本主义”部分时对垄断资本家私下说,“党坚持私有财产的原则”。希特勒多次向大资本家保证,绝不触犯私有财产和企业家的主权。据估计,1930—1932年间德国垄断资本对纳粹党的资助达7000万—9000万马克。

材料三  1930年9月13日进行国会选举,希特勒首先把党内数千名训练有素的演说家派往农村和中小城市,去争取对现状不满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他们所到之处立即举行各种群众集会、演讲会、青年集会、火炬游行等活动,到处散发传单,张贴广告。据记载,在1930年9月的竞选活动中,纳粹党举行了3.4万次竞选大会,有2000—3000名在纳粹党演说学校培养的演说家,其中有1000名专门为竞选训练的宣传家登台表演。

1932年7月31日国会举行选举,希特勒纳粹党获得选票达137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37.3%,国会席位增至230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依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内部解决危机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评价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纳粹党赢得选举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