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

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极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陈恭禄1 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早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

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

 

(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清政府盲目自大心理。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3)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 共同原因:基于学术研究,以史为鉴,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起因,根据材料“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可从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等方面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后果,关于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产生的后果,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灾难和社会性质变化等方面思考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起因,根据材料“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即可概括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起因。第二小问后果,根据材料“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可知强调鸦片战争使中国肩负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产生积极影响。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角度不同,根据第(1)(2)小问的相关内容可知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主要是从英国的侵略动机方面进行分析,而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主要是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共同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可知他们都是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    B. 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

C. 对袁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    D. 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

 

查看答案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它

A. 得到了西方列强的一致认可

B. 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的步伐

C. 表明美国承认列强在华特权

D. 使美国侵华权益居列强之首

 

查看答案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 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 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 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 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查看答案

孟子虽然称颂汤武革命,并对桀纣的暴政大力批判,但他只是停留在对君主个体的批判,而黄宗羲则并不仅仅批判某个君主,他对尧、舜、禹三代以下的所有君主都提出了质疑,认为整个三代以下都是有乱无治的。据此可知,黄宗羲

A. 其思想超出传统儒学范畴

B. 推崇西方民主政治

C. 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 主张废除君主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