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2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3分)

 

(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破【解析】 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外在:时代的变化。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 试题(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周天子弗能禁止”等分析、认知即可得出答案。关于第二小问,需要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秦国灭六国,统一全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即可。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诸侯国政治地位演变”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二信息,围绕“政治权力逐渐受到削弱”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性质”,把握到“弥补了郡县制的弊端,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目的”,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度展开即可。 (4)根据题干要求,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到“时代的变化”即可。关于第二小问,围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度,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皇权)”依次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扛。”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A. 开展百团大战

B. 挺进大别山

C. 组织淮海战役

D. 发动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说:“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都会是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上述现象反映出

A. 举国一致抗战局面逐渐形成

B. 中共敌后抗战策略实施有效

C. 中国各个阶层利益走向趋同

D. 政府全面抗战路线得以贯彻

 

查看答案

历史地图反映了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它能够将难以表达的含义转为直观的信息。观察下图,结论正确的是

A. 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 中共的最高决策由错误走向正确

C. 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D. 中国革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御侮

 

查看答案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贼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

A. 实行责任内阁制

B. 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C. 实行总统制

D.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