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A. 耧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筒车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对这种农具的描述是“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说明它是一种对土地进行操作的农具,因此排除了B、D选项,他们没有直接对土地进行操作。再根据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它讲述的是一种犁地的工具,因此排除A选项,选择C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曹魏时期

D. 隋唐时期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进行古丝绸之路的主题研究,以下城市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是

①西安

②泉州

③广州

④兰州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耒耕耜耕

D. 铁犁牛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2007年2月7日京西社区

注:

图一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

图二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三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图一、图二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1981年,邓小平在对毛泽东评价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个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材料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五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闻,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材料一两位东西方先哲为建设理想社会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何明显缺陷?

(2)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和五谈谈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