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克伦威尔与其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国王专制统治的阵地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克伦威尔与其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国王专制统治的阵地是

A. 议会

B. 三级会议

C. 教会

D. 大陆会议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主要是利用议会手中的征税权来和国王进行斗争,A符合题意;B是国王为解决参政危机召开的会议,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D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会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准确的是

A. 自始至终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出生于新贵族家庭,只代表新贵族利益

C. 实行军事独裁,是反动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D. 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在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找到一段材料:“当这种王权由一个名叫查理者掌握时,各界人民同声怨其压迫。……暴政的树梢砍掉了,寄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王权推倒了。但是,天啊!压迫的大树依然存在,自由的阳光依然照不到穷苦的老百姓身上。”以下是他们对“压迫的大树”的几种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 查理一世的统治    B. 克伦威尔建立的军事独裁统治

C. 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    D. 威廉三世的统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美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

时间

情况或改革措施

1787年

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1920年

国会批准第19条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

1970年

国会批准1869年提出的第15条修正案,赋予各种种族肤色公民平等的选举权。

1971年

通过第26条修正案,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获得选举权。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美国选举权改革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提取的信息准确简明,分析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摘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责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的变化。18世纪,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限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1842829)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摘自中日《马关条约》(1895417)

材料三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摘自《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四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敌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摘自《蒋介石日记》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指出“目前巨衅”所指的历史事件。材料中作者认为“宜提开(抛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归纳蒋介石对日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