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特征。

(2)结合材料三、四、五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1)背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2)原因: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3)影响: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政府实施征工制度……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侵华的危机等方面分析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再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回答其特征。 (2)本题结合材料三“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材料四“使农民负担重税……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并结合所学即可从资金、赋税、市场秩序、外国资本、社会性质等方面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3)本题根据材料二“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军事等方面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2: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3:《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2,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材料3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查看答案

1931年在美国处于“过剩危机”时,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运用财政和信贷的手段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市场。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

A.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减少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这一政策最可能是

A. 下令银行停业整顿

B. 颁布工业复兴法

C. 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

D. 鼓励农民减耕减产

 

查看答案

郭嵩焘1879年离职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所焚毁。1896年熊希龄、蒋德钧等人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并于次年春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这一变化

A. 推动西学东渐上升到制度层面

B. 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C. 表明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

D. 反映了近代航运事业艰难发展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说: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新闻,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的工具   B.通商口岸比维新派活动地区商业发达

C.阅读报刊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D.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前途艰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