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自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目录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或两项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示例1: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阐释: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安徽、四川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随后逐渐推向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了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此后,我国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形成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总之,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示例2: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 阐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1978年起,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这一系列的外交成就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重要力量。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但要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的相关历史进行论述,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的创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下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该方案反映了

A.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

B. 国际间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均衡发展

D. 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的丧失

 

查看答案

阅读下表

导致17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

A. 国家政策的刺激

B. 医疗技术的进步

C.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D. 工业革命的推动

 

查看答案

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A. 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B.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 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查看答案

(题文)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这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

A. 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

B. 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

C. 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

D. 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