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

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D 【解析】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可知诸侯无视周王权威,擅自调换封地,这说明了西周时期的礼法制度对诸侯已失去普遍的约束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反映的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B项排除。C项与材料意思相悖,故C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吕思勉(1884—1957)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学贯中西,治史严谨,一生著述宏富,时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在中国通史学科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采用白话文撰写的方式,叙述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22年的中国历史。吕思勉认为其书不同之处在于:“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1940年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时大学教学的需要。吕思勉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剐类地叙述中国文化史,下册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史,其创新之处在于吸收编年体、纪事本来体和典志体的优点而成功糅合于一体,使读者既能对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

——自编自刘永祥《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等

(1)根据材料,概括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吕思勉通史著作编撰风格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英国对德宣战。加拿大作为英联邦成员,没有像一战时那样自动卷入,而是在本国议会通过决议后才正式对德宣战。自宣战以来,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成员一道,竭力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支持英国,分担英国庞大的军费开支。1940年,加拿大总理麦肯齐应邀与美国总统罗斯福会谈,双方达成“奥格登斯堡协议”,同意在两国代表完全对等的前提下,成立常设联席防务委员会,研究北美大陆的共同防务问题;双方还同意两国军队每年可在对方境内进行军事演习。1941年4月,两国又共同发表《海德公园宣言》,声称要“调动这块大陆上的资源,每个国家应倾其所能为对方提供防御物资。”根据宣言,美国增加了从加拿大的进口;同时,加拿大为英国生产设备与军火所需的零部件,原来是加拿大向美国购买,现在则由英国从美国“租借”。《海德公园宣言》标志着加美两国正式进入合作生产军需品的阶段,加拿大向美国提供美国急需的部分原料,美国向加拿大供给大宗军工产品。

——摘编自潘迎春《<海德公园宣言>与二战期间加美关系》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加拿大外交活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德公园宣言》的影响。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初废弃元朝服制,对服饰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明初服饰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相关法令有上百项之多。明代皇室及百官的衣帽服饰按用途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礼服、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等;衣帽鞋履的样式、尺寸、衣料、绣样、色彩有严格界定,各等级间不得僭越。庶民服饰鞋帽甚至发型样式也有严格限制,庶民不许穿靴,服饰“不得绣金锦煊丝绞罗,止用细绢素纱”。民间妇女的首饰不得用金玉珠翠,礼服不许用金绣,只能用紫、绿及各种浅淡颜色。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不许穿细纱。如有违犯,则予以惩治。

明初服饰总体保持俭约拙朴的传统习气,各阶层也无甚僭越。明中后期服饰制度遭到破坏,僭越无等,甚至“不以分制,而以财制”。服饰风气也一改明初的风格,追求华丽时尚,色彩面料变幻繁多,形式异常丰富,既有外来服饰,更有复古之风、好异之风。

——摘编自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探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服饰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服饰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20世纪30年代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开展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和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1935年资源委员会实施重工业五年计划;1933-1937年先后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良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等等;1934年开始发起“新生活”运动,培养“现代国民”,造就“现代国家”。

大危机由美国爆发,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导致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上台。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和建立世界霸权计划,开始大举侵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据王术静《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研究》等改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后东亚地区国家制定政策、处理安全事务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论。这一理论在东亚国家追求权力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东亚安全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地区安全维持在某种暂时的非战争和非激烈的对抗状态中。但仅依据权力理论的国家行为不是利他的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它们的行为不仅不能增加各国之间的信任关系、消除不稳定因素,相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猜测和担忧,进而在军备建设上做出某种反应,进而加剧原已存在的安全困境,并使地区国家间关系陷入“安全困境——‘逆裁军’——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如近年来美国加紧研发TMD,并试图将台湾纳入该系统,此举必然引起中国的疑虑和警惕,并进一步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以应对可能的安全威胁。

——禚宝山《论冷战后东亚地区“逆裁军”现象》

材料二曹云华认为在美国的崛起过程中,海权起了积极促进作用:首先,海权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国内商品的出口,维护了美国海外经济利益,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崛起;其次,海权成为美国争取独立、扩张领土、维护统一的重要工具;最后,海权成为扩大美国政治影响力,实现美国国际战略目标的有力工具。进入全球化时代后,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海军也必须“全球化”并进行多国海军合作。从原来的从事对抗性的高强度战争转变为保持海上秩序和进行海军外交。

——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东亚地区出现“安全困境——‘逆裁军’——安全困境”恶性循环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述海权与霸权的关系,并谈谈中国应该如何实现海权崛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