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

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A. 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 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 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 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A 【解析】根据“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A正确;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不是正规的中央机构,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大环境下,也曾出现过‘民主’的因子。”下列最能体现“民主因子”的是

A. 明太祖废除丞相    B. 唐代政事堂中“群相议政”

C. 元朝设“流动的中书省”    D. 清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查看答案

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 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

B. 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

D. 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查看答案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

A.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