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首先决定派遣第七...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首先决定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将中国而不是朝鲜摆在了对立的一面。美国这一行动直接导致毛泽东完成国家统一的计划功败垂成。本来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从保持政权稳定及良好的国际环境出发,并没有针对美国采取过激的外交方针。但这一次,毛泽东本性中的革命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1950年9月15日,美军成功地在仁川登陆,朝鲜的局势发生了逆转,美国迅速转入进攻逼近三八线。如果听任美军继续北进,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将面临美国的严重威胁。在苏联没有做好与美国开战的准备之前,斯大林想通过中苏之间的同盟条约的约定,希望中国在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革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毛泽东认为如果朝鲜在战争中失败,整个亚洲中西方力量的平衡就会打破,美国将会主导亚太地区。

中国出兵朝鲜后,斯大林曾多次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勇气和决心的“敬佩”。中国领导人也注意到了,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几年中,苏联改变了对中国援助的谨慎态度,向中国提供156个大型工业企业的项目。中国在朝鲜战争胜利的经验,为亚洲地区随后发生的几次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摘编自孟涛《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以美国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兵朝鲜的影响。

 

(1)原因:美国借朝鲜战争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无视中国主权并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出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苏同盟结成以后,毛泽东不得不考虑苏联的意见和态度;毛泽东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激情的影响;维持亚太政治格局的平衡。 (2)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威和国际地位;中国的参战赢得了苏联的信任,有利于我国赢得苏联经济上的支持;鼓舞了亚非拉各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搁置;导致中美长期对峙对抗等。 【解析】(1)原因:根据“杜鲁门首先决定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得出美国借朝鲜战争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无视中国主权并干涉中国内政;根据“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将面临美国的严重威胁”得出美国出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根据“斯大林想通过中苏之间的同盟条约的约定,希望中国在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革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得出中苏同盟结成以后,毛泽东不得不考虑苏联的意见和态度;根据“毛泽东本性中的革命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得出毛泽东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激情的影响;根据“从保持政权稳定及良好的国际环境出发”得出维持亚太政治格局的平衡。 (2)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朝鲜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威和国际地位;根据“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几年中,苏联改变了对中国援助的谨慎态度,向中国提供156个大型工业企业的项目”得出中国的参战赢得了苏联的信任,有利于我国赢得苏联经济上的支持;根据“为亚洲地区随后发生的几次革命战争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得出鼓舞了亚非拉各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根据“美国这一行动直接导致毛泽东完成国家统一的计划功败垂成”得出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搁置;根据“将中国而不是朝鲜摆在了对立的一面”得出导致中美长期对峙对抗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屡屡困扰政府的财政危机是促使朝野人士产生税制改革思想的一大动因。厘金创行于咸丰三年(1853年),其产生是中国财政史上的一件大事。厘金是一种商业税,初时税率为1%,故称厘金。它主要包括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四类,其中百货厘收入最大、范围最广,一切日用之物无不在被课之列。厘金按征收对象可分为两类,即坐厘(课于坐商,属交易税)与行厘(课于行商,属通过税)。其税率后来不断提高,至光绪年间,普遍增至5%,甚至10%,而实际税率更高。具体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省自定税率情况,一是所设关卡密度及课于货物的次数。这还是指“法定税率”,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其数额往往超过正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赋予了洋货免纳厘金的特权。

——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厘金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厘金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

 

时间

经济思想

主张

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

重商主义

主张国家于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

自由主义

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凯恩斯主义

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新自由主义

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摘编自颜昌盛《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与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城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而言,20世三十是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想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查看答案

18世纪末,有位美国政治家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该论断的意图是

A. 为强化联邦政府权力做辩护

B. 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C. 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D. 主张政府权力要分权与制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