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学熙(1866~1947年),中国...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学熙(1866~1947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在北洋官方的支持下,1903年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实业,回国后创办北洋工艺总局。总局下设考工厂、工艺学堂等实体,又创设劝业铁工厂和国货售品所等官营工商企业,初步奠定了北洋官营实业体系。庚子战乱后,开平煤矿被英国商人霸占,周学熙向袁世凯提出“以滦制开”的策略获得支持。1907年成立滦州煤矿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后在京津市场的销量不断上升。同时,周学熙与英方就两矿合并事宜多次谈判交涉,英商一度同意以“赎款”270万英镑为条件将开平交还中方。但最终在1911年11月,开平、滦州达成的《合办条件协议十款》中规定,股权平分,利润由开平得六成,滦州得四成,管理权由英方把持。周学熙感慨:“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

——摘编自朱英著《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学熙能“初步奠定了北洋官营实业体系”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学熙感慨的“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的看法

 

(1)条件:西方、日本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实业救国潮流(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后清政府对民间办厂的放松(或官方的大力支持)。 (2)看法:周学熙的“以滦制开”是当时实业救国的重要体现,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庚子战乱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其活动不足以改变中国的命运。 【解析】(1)由材料“1903年”,联系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政治上西方、日本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入;经济上出现实业救国潮流;政策上清政府对民间办厂的放松。 (2)由“开平煤矿被英国商人霸占,周学熙向袁世凯提出“以滦制开”的策略获得支持”可见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由材料“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沿用秦“半两”钱,货币面文为“半两”(12铢),但实际重量往往只有8铢、4铢,甚至更轻。贵族、豪商大量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汉武帝初年,曾经改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五铢钱代替三铢钱,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但是盗铸之风并不稍减,据说吏民因为犯盗铸货币之罪而被处死的,达数十万人。汉武帝除了以严酷的刑法禁止私铸货币之外,并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辩铜、伎巧(一说是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当时名为“三官钱”。汉武帝命令各郡国一律销毁以前所铸的钱,所得的铜料进输三官,因为禁令十分严格,新币铸造质量又相当高,盗铸无利可图,于是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货币制度混乱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实现货币官铸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秩序变迁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学者认为,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关系中的“新来者”挑战“现有领导者”从而导致“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也有学者认为,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旧式国际关系实际上是强权政治、均势政治实践或者思维的产物,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处,应当以多赢、共赢新理念,替代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摘编自《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等

评论材料中关于国际秩序变迁的观点。(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今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 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 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 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 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