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元济 浙江海盐人。出身书香门弟,早...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元济

浙江海盐人。出身书香门弟,早年热心维新运动。他认为:“夫以数千年之古国,一旦欲效法欧美,变易一切,诚非易事”,“今之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科举不改,转移难望。”

1897年,张元济创办了通艺学堂,宗旨有三:一、“国子之教六艺是职,艺可从政,渊源圣门,故此学堂名曰通艺。”二、“欲开风气,必先首善;以宏造就,必资儒流,故此学堂设于京师,以待缙绅与其子弟有志于此者。”三、“欧美励学,新理日出,未知未能,取资宜博,故此学堂专讲泰西诸种实学。”

这种识见,在当时急躁鼓荡的社会运动中不为时人所重,但以后的历史证明了它的价值。戊戌狂澜一夜平息,蔡元培有所领悟,他说:“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继而甫下绍兴办学,并由此而萌发了“教育救国”的信念。

———孙延波《张元济的文化教育情结》

(1)根据材料概括张元济维新运动期间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及所学知识评价张元济的教育主张。

 

(1)改革科举,发展近代教育,培育人才;首先发展近代教育而后进行政治改良;在社会精英和知识阶层中培养新的变法人才;西方学说是改造社会的实用学说,应大力传播学习。 (2)看到中国政治改良的艰难,思想认识清醒;提出进行社会变革的先决条件,有一定道理;实际上蕴含着“教育救国”的理念;他的思想理念对后世产生显著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张元济维新运动期间的教育主张以及对其主张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张元济维新运动期间的教育主张,根据材料中的“1897年,张元济创办了通艺学堂”“今之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科举不改,转移难望。”“欧美励学,新理日出,未知未能,取资宜博,故此学堂专讲泰西诸种实学。”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改革科举发展近代教育培育人才、首先发展近代教育而后进行政治改良、在社会精英和知识阶层中培养新的变法人才、西方学说是改造社会的实用学说应大力传播学习等主张。 (2)评价张元济的教育主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夫以数千年之古国,一旦欲效法欧美,变易一切,诚非易事”“但以后的历史证明了它的价值”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认识到到中国政治改良的艰难、提出进行社会变革的先决条件、实际上蕴含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对后世产生显著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当巴黎和会落下帷幕时,战胜国惊讶地发现其战略形势堪忧。一战后的英法两国都比德国弱,唯有期望联合在一起才能制得住德国。很可惜英国并没有看清形势,有许多人竟然想以德国来制衡法国。法国心知肚明自己与德国比起来是多么虚弱,于是通过与德国周边的新兴小国结盟来制衡德国。劳合·乔治对此评论说:“世上数一数二积极进取与实力雄厚的德国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围,而其各民族中有不少从未能建立稳定的政府,但每一国中都有大批吵着要与祖国统一的德国人”。德国则被排除在凡尔赛体系之外,他必须让出大量的领土和所有殖民地,军事受到严格限制。革命后的苏俄,对这次帝国主义分赃大会不屑一顾。战胜国中最有实力的美国也随后退出。

——摘编自《一战百年》

材料二

维尔·戴尔森的漫画《和平和未来的士兵》。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漫画中下面人物是英、法、美、意四国政府首脑。漫画左侧是一个裸体哭泣的孩子,旁边写着“等级1940”(1940Class)。克里蒙梭(昵称“老虎”)说:“有意思,我好像听到有个小孩在哭。”

——《英国学者谈漫画里的政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巴黎和会后“战胜国的战略形势堪忧?”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是什么?图9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行省制度后,地方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互相制约,为了弥补新体制带来的缺陷,巡抚制度应运而生。而后由于军事需要,遇到跨地域的军事行动,各省的巡抚“多不能振联属之策,兴讨伐之师”。在此情况下,总督制度逐渐建立,并逐渐确定了“分省设抚,跨省设督”的原则。总督的辖区都在一省以上,品级比巡抚高。

明朝前期总督因事特遣,主要负责监察和考核官吏,监督军政,后来发展到能够提督军务,巡抚、总兵、地方三司俱听节制,举凡行政、军政、司法、监察之权,无不过问。

有明一代,总督始终以中央特遣官的身份出现,总督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官员,入清以后经过多次调整才最终定型为地方行政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依据材料简要说明明代总督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总督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1977年冬天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有6000人参加会议。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

1977年底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达到了高潮。

1978年,小岗村的18家农户为了能吃饱饭,“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率先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结合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长期以来政府都是采取专卖制度。以明朝长芦盐区为例,所产海盐成品全部以“贡盐”的名义纳入官仓,由官厅支配。编入灶籍的人户,必须“世守其业”“世代以籍为定”,不能“辄与改役”。

明朝时期“煮海为盐”的技术发展到引海水晒盐,大大减轻了盐工的劳动强度,方法简单,适合于单个家庭从事。清代废除灶籍制,灶户逐渐成为具有自由身份的手工业者。食盐也由垄断性的官产官销,转变为垄断性的民产民销。明清时期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销售。实力雄厚的盐商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食盐销售,但政府对盐业的垄断本质并未改变。商人暗里支出用来打点官吏的费用几乎相当于成本的一半。激烈的竞争导致灶户两极分化加剧,一些灶户成为了海盐生产中的雇工阶层。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材料二

从19世纪末,西方列强就已经开始要求清政府以盐税作为战争赔款的担保。1913年,袁世凯政府还用盐税核收和监督主权换取善后贷款。所有的盐务收入,首先偿付以盐税为担保的外债本息,剩下的款项以“馀盐”的名目交付中国有关当局。

1914年由范旭东开设的久大精盐厂生产的“海王星”牌精盐,打破了英、美在精盐销售中的垄断,结束了国人食粗盐的历史,而且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办厂经验。不久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日军入侵中国后,我国沿海地区的盐场几乎都被占据,大量盐业资源被掠夺到日本。

——摘编自《长芦盐业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食盐生产经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盐业生产经营的变化和启示

 

查看答案

法国大革命使音乐家从宫廷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无常的生活常使他们陷入贫穷。但不再依赖贵族保护人的供养,使得作曲家们的创作如同这时期诗歌里人称代词“我”大量出现一样,能够努力地发掘着自我。以下属于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特点的是

A. 注重感情表现

B. 注重理性思考

C. 反理性反传统

D. 敢于直面现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