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六年,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另一方面在立自己的三子为王时故意文饰其分封之意,从而使得分封过程颇为曲折,经过霍去病等人的三次奏请,武帝下制曰:“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汉武帝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A. 汉武帝对诸侯王的素质要求高
B. 汉朝同姓子弟之间的矛盾尖锐
C. 当时“推恩令”正在全面实施
D. 汉武帝已完全解决了王国问题
据成书于西汉中期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史记》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不够准确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D.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师伐齐,誓词中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
A. 县郡设置在部分诸侯国已形成
B. 诸侯没有再分封的权力
C. 按军功授爵是当时改革的趋势
D. 郡县制是临时地方制度
史书记载,和受封者一同前往封地的人员,除其所辖的官吏、家族、亲朋外,还有周天子赏赐的奴隶。各诸侯国居民在族属上虽仍以周人为主,但已发生很大变化。这表明
A. 分封制已无法维护周政权 B. 西周分封制有顽强生命力
C.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 D. 封国制度有利于民族融合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恩” | 《国语·鲁语上》 |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 《左传·高祖本纪》 |
A. 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B. 分封制利于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C. 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D. 分封制促进了东方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