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
A. 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 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 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 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A. 青花瓷和釉里红
B. 白瓷和五彩瓷
C. 斗彩和五彩瓷
D. 粉彩和珐琅彩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耕田歌》曰:“深耕概(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A. 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
B. 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
C. 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
D. 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端方(1861-1911年),清末大臣。端方任职两江总督期间(1906---1909年)、力主学习西方并躬身践行。近代以来,两江地区发达的传统农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西方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两江地区的农民依旧不思改良。
为了改变两江农民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瑞方在两江地区大力倡设新式农业学堂。在他看来,中国农工实业要与外国抗衡,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派遣留学是学习西方的一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能多派一人必能得一人之益、能早派一日必能收一日之功”。1907年,在端方的支持下,江南商务局在南京紫金山麓设立了江南植茶公所,茶叶试验和生产于一体。宝山县县令提出捐廉开办试验场也得到了端方的认可。同年,瑞方还专门派人到保定府调查农会章程,借鉴保定农会的经验,并以其为蓝本在江宁地区创立了类似的农会。
——摘编自胡茂胜、杨虎《端方与清末两江农业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方在两江地区发展农业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端方发展农业措施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6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又趋紧张。在军备控制、越南战争和中东问题上分歧重重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约翰逊希望与前来参加紧急联大的苏联总理柯西金会谈,以便“坦率地交换意见”。1967年6月23-25日,双方在美国新泽西州葛拉斯堡罗镇上进行了会谈。这次会谈成果及其有限,但葛拉斯堡罗会谈表明,虽然在重大问题上分歧重重,争夺激烈,一时难以打开僵局,但双方仍在努力减少误解,争取合作和防止严查冲突,寻求达成谅解或默契,保持谈判之门开。会谈以后,两国达成了新的妥协。如在中东问题上,联合国通过了决议,使中东继续保持着有利于超级大国扩张渗透争夺的“不战不和”局面。 在核扩散和核军控问题上,两国取得了新的进展,双方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摘编自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葛拉斯堡罗会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