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

A. 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

B. 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

C.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

D. 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

 

C 【解析】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认为明代的“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都是侵略掠夺,由此可证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代社会出现“士商合流”的现象,一方面商人劝子读书仕进或弃商从儒,一方面士人摆脱儒家“君子安贫若素”的古训,投身于商贾行列。该现象有助于

A. 新的商业文化的形成

B. 对外贸易的发展

C. 程朱理学地位的加强

D. 社会性质的变化

 

查看答案

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查看答案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周人、殷人、土著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这一做法

A.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 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

D. 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要采取的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寓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剧陋”。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到1942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降到只相当于德国的三分之一。德国凭借很高的工业和科技水平,生产出众多称雄世界的先进武器。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导弹和最早的喷气式飞机,德国生产的“虎”、“豹”型坦克、各种枪支都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好的。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武器,与它的工业机器的特点相似,外观显得粗糙笨拙,产量却很大。苏联武器制造业有一个名言:能大量生产和适用的武器才是最好的武器。据计算,德国一辆“虎”型坦克的价格相当于六辆苏联的T-34。因此,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德国只生产1800辆“虎”型和5500辆“豹”型坦克,苏联却生产了近50000辆T-34。当时作战飞机主要需要用铝来制造,苏联的铝产量又不到德国的四分之一,便一面用国产和进口的铝继续制造一些铝制战斗机,同时制造大量生产用木材作为机身的战斗机。空战中苏军损失虽然大,却补充方便。因此制空权在1943年以后就落到苏联手中。

——摘编自李涵主编《档案揭密——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德国与苏联武器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军在武器落后的条件下却获胜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