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治上力图构建新型的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治上力图构建新型的乡村统一战线,理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以参议会为载体,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经济上成立了劳动互助的村庄,农民已不是一户一户各不相关的各自劳动,而是为着一个确定的生产任务而奋斗;另一方面互助合作运动对于克服众所周知的乡村个人主义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文化上对于乡村教育,赋予了中共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目标。这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即便在小学教育中亦是如此。在陇东分区,各完小均以《群众报》、《解放报》、《陇东周报》作为教材,选择了大量报上的文章,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生产展览会的意义在哪里”、“打倒国民党的特务政策”等等。

——以上摘编自《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

材料二  1933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在山东进行县政建设实验,由梁漱溟主持的研究院进行改革。首先,乡设乡学、村设村学以代替原来的医、乡、镇公所。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即以“村学”、“乡学”作为乡村的自治组织。在建立的村学中,设有小学部、成人部、妇女部。村里还为失学儿童设有共学处,因陋就简,随处施教。在乡学中,一般设有高级小学部或职业训练部等,供村学学众进一步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到1937年,邹平已接近扫除文盲的边缘。另外研究院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到1936年底,已经成立了棉花运销、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购买、机织等多种合作社,计307所,社员8828户。已收股金12422元,七七事变后,日本进攻山东,梁漱溟离开,邹平乡村建设实验至此结束。

——以上摘编自《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陕甘宁边区与山东地区乡村建设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陕甘宁边区和山东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

 

(1)相同:措施全面;重视基础民主建设;重视生产的合作互助;重视学校教育。 不同: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全区推行;民主范围更广泛;政治性强;效果显善。 山东地区:个人主持(或机构主持);个别试点实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被迫中断。 (2)都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但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措施符合时代要求,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山东地区的乡村建设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成功和推广。 【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相同:由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二者采取的措施都包含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所以可以得出二者的措施都很全面;由材料一中的“以参议会为载体,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和材料二中的“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可以得出二者都重视基础民主建设;由材料一中的“成立了劳动互助的村庄”和材料二中的“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可以得出二者都重视生产的合作互助;由材料一中的“对于乡村教育,赋予了中共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目标”和材料二中的“村里还为失学儿童设有共学处,因陋就简,随处施教。在乡学中,一般设有高级小学部或职业训练部等,供村学学众进一步学习”可以得出都重视学校教育。 不同:陕甘宁边区:根据所学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所以其措施都是在全区推行;由于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抗日,所以中共在边区采取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使得民主范围更广泛;由材料一中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生产展览会的意义在哪里”、“打倒国民党的特务政策”可以得出政治性强的特点;由“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即便在小学教育中亦是如此”等信息可知其效果显善。 山东地区:由材料二中的“由梁漱溟主持的研究院进行改革”可以得出由个人主持(或机构主持)和个别试点实验;由“政教合一”“乡村的自治组织”可以得出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由“梁漱溟离开,邹平乡村建设实验至此结束”可以得出最终被迫中断。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首先要注意这两个地方都是在进行改革,所以都有其顺应现实的积极之处,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来思考作答,即政治上,都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经济上,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上,都推动农村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但由于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二者政权的性质也有差异,所以要看到二者还存在不同的结果。具体来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措施因为服务于抗日的需要,所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它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而山东地区的乡村建设代表的是国民党政权利益,其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成功和推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期间批判斯大林,导致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丝毫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苏共党内变故、社会主义阵营思想动乱、乃至被西方国家传播利用都是它带来的恶果。由此可见

A. 改革不能超出经济领域

B. 苏联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C. 意识形态稳定十分重要

D. 苏联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

 

查看答案

1792年,法国授予美国人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托马斯·潘恩等法国公民身份,随后托马斯·潘思还被选举为国民公会议员。此举表明法国

A. 争取美国对欧洲联合的支持

B. 对美国政体的完全接受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殖民主义

D. 对美国革命精神的认同

 

查看答案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年代阶层(职业)

1560年

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40%

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

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

茅舍农(含牧民)

20%

20%

 

 

A. 有利于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D.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查看答案

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

A. 古罗马的民主与共和精神    B. 自然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

C. 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D. 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查看答案

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

A. 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 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C. 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D. 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