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沉着、稳重、持之以恒。他同时又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梅贻琦不仅追随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还会通中西,融西方通才教育思想于中国教育改革之中,不仅吸收、借鉴“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理念,还传承创新,将民主管理思想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且卓有成效。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认为三校融合的基础是自由与民主的校风,在担任常委会主席期间(西南联大的实际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贯彻执行学分制,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梅贻琦多方聘用专家学者,使西南联大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大批学术前沿的学者和专家。艰难条件下的办学经历,使梅贻琦摸索出极具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王柏豫《梅贻琦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梅贻琦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梅贻琦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1)形成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借鉴蔡元培等近代教育家的思想;个人的努力及不断传承创新 (2)评析:其民主管理、教授治校,有利于自由民主校风的形成;其培养通才专才,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推动了学术发展与进步;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和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 【解析】(1)影响因素:根据“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同时又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根据“梅贻琦不仅追随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还会通中西,融西方通才教育思想于中国教育改革之中”得出借鉴蔡元培等近代教育家的思想,立足于实践,传承创新;根据“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得出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 (2)评析:根据“不仅吸收、借鉴‘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理念,更能传承创新,将民主管理思想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得出民主管理,教授治校,有利于自由民主校风的形成;根据“贯彻执行学分制,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得出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人才培养;根据“多方聘用专家学者,扩大师资队伍,使西南联大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大批学术前沿的学者和专家”得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学术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德国又把目光转向了波兰,国际局势骤然紧张起来。英法虽仍对德国回心转意抱有幻想,但也隐隐约的地看到了德国的真相,因而不得不认真考虑采取措施以抑制法西斯的进一步侵略,维护自身安全。英国统治集团中以丘吉尔、艾登为首的“反绥靖派”强烈要求政府与苏联携手,一起挫败希特勒的狂妄野心,苏联领导人对英国的联合想法表现了积极态度,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试探之后,从1939年4月中旬开始接触,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马拉松谈判,但结果会谈没有成功,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编自孙旗红《苏联与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9年英苏谈判失败的影啊。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沿用秦“半两”钱,货币面文为“半两”(12铢),但实际重量往往只有8铢、4铢,甚至更轻。贵族、豪商大量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汉武帝初年,曾经改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五铢钱代替三铢钱,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但是盗铸之风并不稍减,据说吏民因为犯盗铸货币之罪而被处死的,达数十万人。汉武帝除了以严酷的刑法禁止私铸货币之外,并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辩铜、伎巧(一说是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当时名为“三官钱”。汉武帝命令各郡国一律销毁以前所铸的钱,所得的铜料进输三官,因为禁令十分严格,新币铸造质量又相当高,盗铸无利可图,于是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货币制度混乱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实现货币官铸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始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种学习和探索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不同的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顺益《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进》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知识,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成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分析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今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 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 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 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 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