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今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今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1)特点: 带有地方性;信仰祭祀对象多元化;政府注重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具有功利实用性。 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集权专制;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整合社会秩序;有利于组织社会成员,增强家庭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2)变化:传统自然神和祖先崇拜逐渐走向衰落;西方传入的宗教信仰发展较快;迷信活动逐渐被废止。 原因: 近代工商业、科技及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侵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等。 【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禄富贵祭祀灶神、”、“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特点和内容,从净化官场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等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问,据材料“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 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 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 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 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美国创立德福德出版公司,向访问西方的苏联人递交、或者委托西方人将图书带进苏联。直到苏联解体,该公司共向苏联和东欧散发了1000多万册图书和期刊。这反映了

A. 美苏文化交流频繁

B. 社会主义国家善于学习西方

C. 美国科技较为发达

D. 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

 

查看答案

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处予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说明罗马法

A. 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

B. 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

C. 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

D. 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735

57.3

13.90

54.6

1992

6430

270.6

55.43

298.7

1993

10945

70.2

99.03

79.9

 

 

A.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查看答案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仍然认为,党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中共确立了科学的经济思想

B. 中共开始放弃苏联经济模式

C.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

D. 八字方针助长左倾错误蔓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