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在俄国近代史上,亚历山大二世被称为“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提倡自由主义的沙皇”。当时美国一位学者把亚历山大二世称为“1000年来最伟大的善人,重建和平的战士,秉承上帝意志制定秩序和按照人民意志维持秩序的君主,把4000万农奴变成了4000万真正的基督徒。”

——曹维安《俄国历史新论》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列宁与美国学者对待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社会矛盾尖锐);亚历山大二世态度的转变。 (2)答:不同:列宁认为亚历山大二世是形势所逼而被迫改革;美国学者高度赞扬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原因:列宁结合当时俄国的国内、国际形势,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客观理性分析而得出的结论;美国学者可能崇尚人人自由、平等,希望俄国同美国一样废除奴隶制。 【解析】(1)材料“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可以概括出答案。 (2)第一,要结合二人的阶级立场;第二,要结合二人的历史观;第三,结合二人的目的,综合分析解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 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B. 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 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D. 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查看答案

(题文)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根本原因是

A. 性格怯懦

B. 角色意识

C. 君主制度

D. 宗法制度

 

查看答案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题文)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