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代学者张翰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

明代学者张翰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

A. 北京的虚假繁荣下埋藏着巨大危机

B. 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

C. 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

D. 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B 【解析】材料所述,北京作为统治中心,出于满足统治阶层的需要,各地物品纷纷流向北京,B符合题意;A说法不正确;材料与“南北经济差距”无关,C不正确;材料与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与否无关,D不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初建立起专门的谏官以规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编写《贞观政要》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也规定了权力运行方式,但这些努力都无法约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坏殆尽。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缺少对官僚政治的有效约束

B. 宋代用分化事权加强了君权

C. 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缺陷

D. 儒家等级观念导致专制强化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 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查看答案

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蒲安臣(1820-1870),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19世纪中期蒲安臣积极参加废奴运动,参与组建了共和党。1861年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公使。1865年8月,蒲安臣把《万国律例》送给总理衙门“参酌援引”,使新任普鲁士公使被迫让步。

1867年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外国,蒲安臣被任命为中国首任全权使节。1868年7月,蒲安臣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国近代首个对等条约《蒲安臣条约》。美国在条约中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此后,蒲安臣代表中国与英、法、普等国先后签订了类似条约,但俄国在会谈中竭力回避中俄领土纠纷等实质内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郁愁闷,不久病逝。清政府为表彰其担任驻华公使时及出使期“为国家效力”,授与一品官衔并发放抚恤金一万两白银。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的经历反映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蒲安臣的行为。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请求国际联盟解决东北问题。1932年1月,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爵士为团长的调查团。1932年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日内瓦、南京、东京三地同时公布。报告书称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报告书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中日两国都应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

对于国联调查团的整个调查过程,李顿坦言:“我们在中国的使馆为中国辩护,而我们在东京的使馆为日本辩护,这件事最是有趣。”

——《名声扫地的李顿调查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顿调查团对东北问题态度的依据和解决办法。国联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对中国东北问题持上述态度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