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

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

A. 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 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 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 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A 【解析】根据“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说明革命军內部旗帜不统一,缺乏权威领导,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军內部旗帜不统一,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军內部旗帜不统一,和防止袁世凯夺权无关,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中央的正式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审判专属刑部,大理寺专管复核,两者都须接受都察院的监督。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三个部门组成“三法司”,进行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反映出明朝

A. 司法权力由皇帝直接控制

B.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C. 司法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

D.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查看答案

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 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B. 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 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D.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查看答案

西汉著作《五行五事》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霹雳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这些思想

A. 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B. 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

C. 完善了儒学的思想体系

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查看答案

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

A.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

B. 战国时代的到来

C. 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

D. 统一趋势的加强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生于1890年的我国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其父为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其祖父为曾支持维新变法的晚清名臣陈宝箴。陈寅恪五岁开始读家塾,祖父与私整先生约定“一不打学生,二不背书”;十岁时在家中学堂学习四书五经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课程;十几岁开始就理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和佛书之中;青年时期到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陈寅恪虽未获得过任何学位,但通晓十五种文字。1925年受聘于北京清华学校国学院后,与当时同在国学院的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陈寅恪善于从史料的细微处阐释宏阔的历史。他指出:“有人以为历史必然限于普通课本里所有的,这是不对的。课本只供参考,不足为依据。”“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面对五四以来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陈寅恪认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住。”

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陈寅恪写了一篇悼念王国维的碑文,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评价王国维并阐发自己一生坚守的主张。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自觉担当文化使命,主张”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学术)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并坚持以学术研究来唤醒国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民族危机。1945年,陈寅恪因长期眼疾而左眼失明,但他仍坚持开课授徒。1949年,他先后拒绝了台湾大学校长博斯年让他赴台、国民党让他暂居香港的邀请。50年代初,他又拒绝了中国科学院请他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邀请,一直坚持在岭南大学(后被合并为中山大学)任教治学,直至生命的终点。

——整编自浙江文艺出版社《人在历史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陈寅恪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促成陈寅恪这种学术理念和精神的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